在地午餐:頌缽與木薯
Published on 13.05.2025

文。攝:梁樂鈞(「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教育幹事)

 

每逢星期四的中午,平台上總是放得滿桌都是食物。叮⋯⋯聲音從頌缽傳來,平台上及廚房裏的人都聚集過來,圍成一個圈。拿著頌砵的,以溫柔的聲線說:「不論你今天是遠道而來,還是走路過來;是剛勞動完,還是來探訪。邀請大家,以三個深呼吸,回到自己的此時此刻。」來南涌吃飯,這是飯前的成圈。

南涌位於新界東北,沙頭角內海中其中一條鄉村。搭小巴的話,落車點就在南涌村口,天后宮旁。天后宮對出的淺灘,是香港冬候鳥其中一個停留點,時常出沒的有大小白鷺、蒼鷺,間或有鸕鶿,偶爾會遇到黑臉琵鷺。除了雀鳥,這裏還有數量和種類繁多的蝴蝶和蜻蜓。假日時不難看見帶著相機望遠鏡的遊人在流連。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得仰賴過去數百年來被好好保護的紅樹林、溪流和山林。

南涌除了是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人的屋企。三百年前,客家人來此聚居,在不同時代經歷人的進進出出,至目前大約有100多名村民。其中的10多人,自城市移居於此,種菜種樹做建設。隨著更多人思考移居鄉郊的可能,他們也開始建立起一個生態社區來。午餐地點為他們共同照顧的場所,組織叫「蘆葦花開」。

成圈的我們彼此鬆開雙手,剛才的說話者續道:「來介紹一下菜式吧!」桌上放滿五顏六色的餸菜,有人率先分享:「這是沙拉,有自己田的生菜、奶蕉,還有熱情果汁。」農人K說。「我今個星期試咗西式木薯做法:木薯切片、加左D牛油,拿去焗。」緊接話頭,另一人L說:「我也是繼續以木薯應對氣候變化,這是我的木薯葉醃菜。」「我的呢,是水尾水瓜雜炒。」如是者,一個接一個,介紹有名有姓的餸菜。這個一人一菜社區午餐,每星期都在同一地點發生,如此運作已是第8年。


以在地農產準備的午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餐飯吃什麼,是由當季的農產來決定。什麼種得多,什麼種得好,什麼容易取得,就吃什麼。香港的秋冬吃葉菜——菜心、白菜、椰菜、西蘭花、蘿蔔、番茄等;春夏吃瓜豆——苦瓜、節瓜、冬瓜、絲瓜、豆角等。午飯遇上農人H說:「夏天在街市買到菜心的話,通常寫寧夏的是吧,那是老遠的北方,夏天比南方陰涼,種是種到,不過食物里程好高呀;如果在香港種,大多就是種在膠紙棚(溫室)。在香港的風季,維護一個棚的成本可高呢,加上夏季就最適合昆蟲滋生,蟲害可多呢,要很多照顧,又或者要落藥!」

叮……再次傳來頌缽聲。今次說話的,是另一人。她先拿起一個食物盒說:「這個社區午餐得以持續運作,有賴大家的支持。準備午餐用到的燈油火蠟和柴米油鹽,都是以社區資源支付的。若過你有用廚房,或沒有帶食物來分享的話,邀請你將你的貢獻放在這個盒子內喔。」她繼續介紹今日賣的菜:「有竹頭下農夫K的茄子⋯⋯谷埔M的香蕉⋯⋯」介紹完畢,許些人隨即往菜枱靠攏,向她問菜如何煮,如何種。有時農人在的話,會現身說法。親眼看見這些從農田採收下來的當茬農作物,好像人與人、與土地、與自然的距離走近了一點。

飯後,村民著大家將廚餘放到桶裏,說,農人稍後會帶到田裏去做堆肥。清洗碗筷也有一套方法:桌上放著三盤水,第一盤有手工皂,洗過之後,用第二三盤水過水。村民說,人多的話,這是很省水好方法。「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也許就是居住於此的人的生活態度。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