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綻放的市區野草
Published on 07.10.2025

文。攝:王曉欣王顥霖WEEDsilience

 

提起「市區植物」,我們可能會聯上到街道兩旁的行道樹,又或者公園裏五花八門的園藝植物。但其實在香港的市區裏,還有一群植物默默地為城市帶來生氣,那就是野草了。野草在市區裏其實無處不在,只是因為個子小、或者外觀低調而往往被忽略。

WEEDsilience團隊花了近一年多的時間在香港進行市區野草調查,直至現時為止,在香港市區共記錄了約300種野草。當中最常見的三種野草分別是:一點紅(Emilia sonchifolia),傘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和鯽魚草(Eragrostis tenella)。


一點紅。

每一種野草都有獨特的策略在市區中生存。其中一種成功適應市區環境的便是「小飛揚」(Euphorbia thymifolia),這種野草經常以平伏的形態生長在馬路兩旁,我們笑稱為「躺平專家」。這種匍匐的生長形態,使得小飛揚在抵受行人踐踏和汽車輾過後仍能生存。


「躺平專家」小飛揚。

城市有不少地方像沙漠般高熱和乾旱,樹木在泥土淺薄和沒有固定水源的地方難以生長,但仍然可看見野草的蹤影。它們為一些嚴峻和無人管理的環境提供了僅有的免費綠化,有時是一些可以稍微降溫表被物,防止了一些水土流失,也是石屎上的迷你沙漠綠洲。


生長在工業區路邊的北美獨行菜。

野草在市區亦擔當着「轉廢為能」的角色,它們能夠將街道上的枯葉、鳥獸排出的糞便、人類活動產生的灰塵和污水等,轉化成自身的養分,並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當大自然因城市發展而被移除的同時,這些野草正用它們獨特的生存策略,在市區尋找着合適的生存空間,而它們亦可能是未來城市綠化上重要的一員。


在路邊隨風擺動的孟仁草。

野草不單止為城市帶來綠意,更支撐着市區的生態系態及生物多樣性。野草是市區其中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為蜜蜂、蝴蝶等昆蟲提供食物。它們結出的果實亦為鳥類甚至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提供食物。一些野草亦是蝴蝶的寄主植物,例如酢漿草、火炭母等,為蝴蝶幼蟲提供所需的食物。


被不死鳥佔據的簷篷。

相比起傳統的市區綠化,野草是一種野性、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植物。它們線條優美、結構細膩,展現出低調卻和諧的綠色。野草有時也會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形成壯觀的花海,也可能在行人路的縫隙中默默盛放。許多人覺得野草雜亂骯髒,但這往往是因為環境而產生的錯覺,而非野草本身的問題。例如同樣的植物,一棵長在公園的花糟內,另一棵長在垃圾桶旁邊,我們很自然地會對後者產生厭惡或失去興趣。正如我們讚嘆大東山芒草的同時,卻不知原來在路邊或護土牆也能看到芒草一樣。


酢漿草。

一路以來,我們累積了許多看似瑣碎卻充滿新意的知識。當我們逐漸在表面的混亂中,從這些小而堅韌的生命身上看見可以預測的規律與秩序,便對它們更加著迷。野草群落並不只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它同時連結著人類活動、文化脈絡、社區教育、以及空間規劃與設計。這些延伸的關係往往出乎意料,既充滿挑戰,也不斷帶來驚喜。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