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Teddy LAW(Parks and Trails)
香港的鄉郊林野,常有小徑縱橫交貫。當中除了由政府管理的行人徑外,還有不少是由附近居民或山友在不同年代拓建的山徑。這些非正式路徑常設有梯級和扶手等山徑設施,毗鄰民居的後山尤為普遍。
藍田的五桂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山被馬油塘、藍田和調景嶺民居三面環繞,主脊現為衛奕信徑第三段,主要的登山口分別在馬油塘村、澳景路,以及路經茅湖山的寶琳南路。
五桂山的十二路小徑。
沿著五桂山的等高線繞行一圈,支徑數量之多教人意外。據實地觀察,其東、南和西麓的支線多達十二條。大部分山徑可上引至山脊上的主線,路線甚為清晰,相信使用者不在少數。當中不少還搭建了梯級、圍欄,甚至座椅等山徑設施。
數年前,我曾目睹一位老伯在藍田附近悉心以水泥鋪建梯級,將藍田晨運徑連接至藍田公園。逕自開闢山徑通道或出於便民利民的善意,但一心造福鄰里之舉,卻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數年前筆者曾目睹一位老伯在藍田晨運徑附近鋪建水泥小徑。
民眾大多會利用家居或建築廢物築建山徑設施。這處一片磚瓦,那邊一塊膠板,不單有礙觀瞻,更甚者還可能釋出污染物,釀成土壤和河溪污染,愈加難以清理。縱使自建設施的造工未必差劣,但不少階梯的結構並不牢固,而容易碎裂的建材、突起外露的利物、破爛易斷的繩索,均對使用者構成潛在危險。
山友在獅子山一帶以鋤頭開闢路徑。

磚塊、水喉管和抽屜路軌都是常見的梯級建造材料。
外露的利物有時會對行山人士造成危險。
再者,這類山徑極少經過事前勘查和審慎規劃,大多採取急上陡下的走線,容易加劇水土流失,而在任意開發的過程中也可能干擾到敏感的生境或破壞具歷史價值的遺蹟。
當山友循跡踏行,模糊的路胚在日久使用下將擴展成明晰小徑。路徑一旦成形,便難以封阻堵截,令管理難度大增。當山徑惡化至一定程度、危及行山安全時,主管地區民生事務的民政事務處也可能會在倡議者的要求下進行修葺工程。過去就山徑問題多番與民政處交涉,發現他們較偏重倡議者的個人需求,輕略整個使用群體的實際需要,也甚少就後續管理方面作全盤考量。維護一條主徑已然不易,這些由民眾自建的山徑將來勢必逐一交託民政處一併修葺與管理,必須額外投放資源進行長期護養。
即便是著名的衛奕信徑亦有不少山友自資建造的梯級,有些還寫上捐助者名稱。
一般市民未必了解在政府土地上開墾或加建有違法例,擅闢山徑容易造成破窗效應,鼓勵他人仿效,令情況變本加厲。然而面對市民自行開闢山徑和違建的問題,民政處受權力所限而無法規管,能管的地政總署卻又疏於執法,導致惡性循環。擅闢山徑已成風氣,山路日增無減,若無善策勸阻市民自建山徑設施或加強執法力度,繼續放任不管,未來情況更讓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