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eddy LAW | 攝:Parks and Trails、TrailWatch
若你的餘暇十分有限,未及計劃遠行,又渴望上山走走,活絡身心,心目中的首選必然是家居的後山。
懷著對自然氣息的嚮往,一路在腳邊伴隨著的卻是青草灌叢間的刺眼垃圾。大概,有人的地方便有路,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垃圾。在我的後山記憶中,垃圾廢物從不缺席。
後山可達度高,人為的垃圾也是亦步亦趨。
一般的行山徑大多遠離市區,使用者大多是遠足愛好者又或跑山群體。沿徑的垃圾大多跟戶外活動的必需品有關,諸如水樽、食物包裝、紙巾,以及一些行山裝備的廢棄物件。
後山小徑則鄰近民居,使用群體眾多,不單有行山友和野跑愛好者經過,還有晨運客、散步健身人士、以及取山水的居民等,而所發現的垃圾種類更是層出不窮,從日常用品到家居廢物,生活中的惡習,彷彿也隨著腳下的山徑延伸擴展。
TrailWatch近年來在獅子山、慈沙古道、貓仔山、望夫石、小夏威夷徑和坪洲等屋企後山舉辦過多次執山活動,除了觀察到常見的垃圾之外,還記錄到各式各樣的廢棄物:疫情時期數量飈升的防護口罩;灑滿觀景台和休憩點的各式煙蒂;惹人生厭的牙籤、牙線和棉花棒等個人衛生用品;散落一地的BB彈與汽槍;令人疑惑的碎紙條;無從考究的陳舊卡式錄音帶和菲林;我甚至還在山徑上見過色情光碟⋯⋯後山廢棄物之多樣性,已經超越常人可理解的範圍。
疫情高峰時期郊外不難發現遺下的口罩。

被刻意插在樹隙的牙縫線。
幾乎隨處可見的煙蒂。
卡在邊坡樹上枝椏的睡墊,令人匪夷所思。
在鴨仔山發現形形式式的垃圾。
在望夫石一帶發現的碎紙條。
我們有幸活在一個被群山擁抱的城市,卻又以最惡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最親近的山。
也許是一時疏忽不察才遺下垃圾吧?親身的目擊可能是最有力的反駁證言:晨運的女士隨手拋掉一張紙巾;行山的男士把膠樽剩餘的水淋在身上便把膠樽扔掉;學童把用過的紙巾丟棄在路邊。彼此的共通點,是順手自如又毫無顧忌的舉動,相信已是習慣使然。
也許是垃圾桶不足管理不善才導致問題出現?我們曾在青衣自然徑邊進行淨山邊觀察後山污染情況,發現沿途雖設置了不少垃圾筒,但每個都半飽未滿,我們淨山的袋子卻是裝得滿滿地,矛盾的結果無疑是一個反證。
隨同TrailWatch在青衣自然徑淨山,沿途觀察環境問題。
後山的污染程度或許比偏遠的郊區更為嚴峻,但因其地理位置和土地用途規劃,許多地區的清潔工作皆由食物環境衛生署委託承辦商進行,而相對恆常而頻密的清理工作可能會淡化問題的嚴重性,以致未獲管理當局正視。針對戶外活動使用者休憩行為的無痕山林概念難以完全套用在後山的場域上,其多元而複雜的問題,還需深耕細作由基本的公德和公民教育做起。
涉事者只怕沒意識到自己細微的舉動其實在預繳難以估量的環境成本。
這當我們痛惜鄉郊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剖解作都市發展之際,一座座後山卻被我們逐寸逐寸地刺傷。沒人走的山路會叢蔓所掩,逐漸收歸大自然,未被發現的垃圾卻將長埋土地,不枯不化,造成久遠的傷害。
活在被後山蔭護的民居何其幸福,別讓最親近我們的山、最就近的療癒之地,一步步地淪為髒亂難堪的垃圾場。
參考資料
- TrailWatch:【山徑垃圾調查】2023年1至4月「執山」回顧,2023
- TrailWatch:【山徑垃圾調查】2022年9至11月「執山」回顧,2023
- TrailWatch:【山徑垃圾調查】2023年9月至12月「執山」回顧,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