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微光
Published on 20.11.2025

文。攝:饒戈(香港昆蟲學會會長)

 

香港乃世上其中一個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大城市,同時也是螢火蟲品種密度最高的一個地方。

香港土地面積約1,115平方公里,已知螢火蟲共29個品種,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有26個品種,大幅度高於其他幾個已被充分調查的地區(見附表)。

地區 已知螢火蟲
品種數目
地區面積
平方公里
品種密度
每1,000平方公里品種數目
比值
香港 29 1.115 26 1
台灣 65 36.197 1.8 0.07
日本 50 377.974 0.13 0.005
澳洲 24 7.688.000 0.003 0.0001
歐洲 65 1.053.000 0.06 0.002
美國 175 9.867.000 0.02 0.0008

附表:香港與其他幾個已被充分調查地區的螢火種品種密度比較。

香港擬屈翅螢的螢光。

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加起來佔香港土地面積約40%,這四成土地以保育自然為主,基本上完全禁止破壞和開發,為城市發展形成一個明確界限,至少可以大幅減少直接的生境破壞,此乃螢火蟲多樣性特別高的主要原因。

人類本來就是晝行性動物,在夜間的視覺很差,然而,城市生活包含活躍的夜生活,要維持夜間活動,就必須使用人造燈光照明。照明之外,夜間的人造燈光亦有裝飾和傳遞訊息之用,而這兩個功能所產生的燈光亮度和照射範圍會遠超過照明所需的。璀璨的夜生活,也令香港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光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城市中的人造燈光,除了直接照射到附近的自然生境,亦會被大氣中的污染物、雲霧、氣溶膠等微小顆粒散射,形成夜空輝光,進一步擴大光污染影響的範圍,光污染完全劃破城市與自然生境之間的界限。

城市的燈光被大氣中的污染物、雲霧、氣溶膠等微小顆粒散射,形成夜空輝光。

螢火蟲是地球上極少數能夠自身發光的動物,其幼蟲以發光作為警戒訊號,減少被獵食者攻擊的機會;螢火蟲成蟲發光,除了有警戒作用,也是兩性在黑夜中溝通的訊號。當螢火蟲生存的地方不再黑暗,甚至背景的亮度高於其自身發光的亮度,螢光就會被人造光污染「溝淡」,甚至完全覆蓋,導致無法正常發揮警戒作用、兩性難以溝通、無法交配,大大影響種群的延續。螢火蟲會避開高亮度的地方,長時間被過度照明的路徑會將大片的生境切割,造成生境碎片化,長遠影響種群的穩定性。

螢火蟲幼蟲以發光作為警戒訊號。

隨著都市的不斷發展和近乎毫無節制地增加使用人造燈光,香港的光污染也日益嚴重。2023年,香港有三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的特有螢火蟲品種,包括:鄭凱甄怪眼螢(Oculogryphus chenghoiyanae)、寒冬凹眼螢(Rhagophthalmus hiemalis)和瘤胸熠螢(Luciola tuberculata)。牠們共同面對的最主要生存威脅都是持續的光污染,若光污染情況未有改善,這三個香港特有物種便可能在短時間內步向滅絕。這三個物種未在香港以外地區被發現,既可能是這些地區還未有充分的螢火蟲調查,也有可能是香港周邊地區亦同樣面對生境破壞和嚴重光污染問題,牠們已是最後的微光。

極度瀕危的鄭凱甄怪眼螢。

極度瀕危的寒冬凹眼螢。

要減低光污染,可以簡單地從幾個方向入手:
1. 減少或停止使用不必要的照明;
2. 控制照明的亮度,維持在基本安全需要的水平;
3. 控制照明的角度和範圍,避免照射到根本無需照明的地方;
4. 控制照明的時間,在少人或無人活動的時間減少或停止照明;
5. 控制照明燈光的光譜,盡量使用琥珀色或黃色,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減少夜空輝光。

目前香港缺乏有效控制光污染的政策和措施,作為最大的照明設施管理者,政府應更主動積極改善公共照明設施,大幅度減低光污染;同時亦應在公共政策和法例層面上採取措施,規管其他私人機構管理的照明設施。

豎立於鄭凱甄怪眼螢狹窄生境的強光街燈已令種群數目銳減。

市民大眾亦應身體力行,按上述幾個方向調整自己家居的照明設施,減少製造光污染。

螢火蟲在黑夜中發光是為了生存,我們在黑夜中點亮燈光則是為了夜生活,卻不必將遠比我們更早在地球上出現的螢火蟲推向滅絕。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