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梁樂鈞(「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教育幹事)
人選擇回歸土地,其中一個原因是想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活。自己種菜,減少碳里程,減少對進口食物的依賴,提升在地糧食生產的韌性,是其中一種。
以自然建築方式建造是另一種。南涌的社區廚房在一個架在魚塘旁的平台上,這個廚房跟常見於香港鄉郊的構築物有所不同,這不是一個貨櫃箱,也不是一所鐵皮房。四四方方的廚房,外牆髹上白色的油、內牆泥黃色的、屋頂有透光天窗,通風明亮,與自然環境融和。
整個廚房的柱樑斜撐,皆以竹枝作為結構。它們有著不同顏色,啡、黃和黑,且不是所有都是筆直的。門口的一對就很有趣,一左一右向內彎,似是向每個經過的人低頭問好。南涌客家原居民解釋,在田裏種了好幾種竹,幼的會用來編織,做各樣的生活器物,如筲箕、籮和欄等,中型的用作農作物攀爬,粗的用來做農棚。
廚房用的竹就是舊時村民用來搭棚的竹,是車筒竹。它有著鮮明的特徵,粗大的直徑,且枝條上長滿硬刺。施工前,先要花一番功夫,將枝條砍除。之後待竹曬乾至啡黃色,再以炭火燒烤,將竹的水分及糖分蒸發及轉化,是為傳統防蟲防腐的方法。
粗大且長滿硬刺的車筒竹。
竹,近年被重新重視,越來越多人走入世界各地的鄉郊和農村,如印尼、印度和台灣,向當地人取經。以竹作為建築材料來說,優勢很多,比如生長速度快,一根竹的生命週期只有8至10年,3至4年的竹就適合採收來用,比使用木材更為環保。而且它韌性比鋼材還要高。
外白內黃的牆身內有乾坤。這些支柱間的牆體是由泥磚砌成。泥磚數量有一千塊之多,全部均由村民和義工以人手製造。泥磚的泥來自腳下,是魚塘旁邊的黃泥砂。泥砂混合乾草,充分揉合後塞進磚模,整平後即可脫模,在陰涼處放置數個星期,風乾後便可使用。
人手製作的泥磚。
內地稱此為生土建築,意思是以未經燒過的泥土作為建築的一部分。由於不需燒製,大大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泥土還有一大優點,它是很好的儲熱體,即蓄熱慢散熱慢,夏天隔熱冬天保溫。另一環保特質是,土牆成分都是可降解材料,構築物有一天需要拆卸的話,不留一點建築廢料。
惟泥土最怕水,故外牆鬆上石灰水,有如為泥磚牆穿上一件雨衣,保護泥土免被雨水沖刷。石灰是氧化鈣,遇二氧化碳會變成是碳酸鈣,此為結晶體,即在牆上形成一層膜,有抗水作用。室內相對不怕濕,批盪不用石灰而是黏土。當中的泥來自農田旁靠山邊處,挖出來以後經過多重過篩的工序,再混合砂子成為泥土批盪。與現代油漆相比,泥土具有透氣功能,以此作為牆身飾面,有助室內吸濕。
在泥磚牆鬆上石灰水作防水之用。
以自然建築方式建造的社區廚房。
社區廚房的建造從原材料準備,到實際施工,有超過100人參與,過程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與主流建築相比,自然建築的建造速度相對慢,時間和人力成本高。以主流經濟模式來量度的話,自然建築可能是不入流的。不過如果我們將自然資源計算在內的話,主流建築模式——生產鋼材、水泥、鋁鐵所需的能源,建築時所產生的建築廢料——非生物可降解的垃圾,所耗用的自然成本可高得很。面對本地以至全球的環境破壞,一種可持續的建築方式是極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