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Jovi Ng(郊野義務搜索隊 CVST)
香港郊區山明水秀,每年吸引大量本地及外國人行山。然而,隨著人潮增加,意外事故亦逐年上升——2024年1月至9月,攀山拯救事故達393宗,涉及234人受傷及11人死亡。數據顯示行山者普遍低估體能要求、忽略裝備與路線規劃的重要性。缺乏經驗者可透過跟隨山界前輩或參加山藝課程學習基礎技能;科技應用程式如香港遠足路線、TrailWatch 及 MyMapHK 等雖為行山者提供便利,但過度依賴電子工具亦暗藏危機。
搜索隊成員正在屯門搜索一宗獨行失蹤的個案。
無論密林山徑至流水石澗,各隊員亦有充裕的體能及個人能力應對任何情況。
「意外」常被誤解為純粹隨機事件,實則許多悲劇源於準備不足。近年常見事故成因包括:
1. 體能與路線難度不匹配:新手挑戰進階山徑導致力竭
2. 裝備短缺:未攜帶足夠食水、照明工具或後備電源
3. 天氣誤判:低估高溫或暴雨對體能消耗的影響
筆者曾參與搜索一名行山者,於乾涸山澗尋獲其遺體,死者疑因水源不足中暑昏倒。事件提醒大家在山上尋找水源並非易事,應攜帶充足水量並具備山藝知識。此類個案揭示山上補給困難,裝備和準備不足可能釀成致命後果。
我們於一處乾涸山澗尋回失蹤者遺體,筆者正引領「飛行醫生」前往現場作檢核。
功德圓滿。經初步核實後,眾人便靜候政府飛行服務隊運載遺體回市區。
香港港安醫院急症科及危重病學顧問高曉輝醫生指出,脫水成因主要是攝水不足及炎熱天氣劇烈運動引起,症狀包括口渴、排尿減少、尿色變深、疲勞和頭暈。脫水可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例如因電解質失衡引發癲癇症,或是低血容性休克,病人會出現心悸、頭暈、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昏迷或死亡。此外,行山時每小時可能流失0.5至2.5公升水分,海拔、溫度、負重等因素更加速消耗。食水管理是生死攸關的細節,但現實中卻常見三大誤區:
• 「呢個水量我已足夠」:低估山徑長度與體能消耗
• 「練習少量補水鍛鍊耐力」:將訓練模式誤用於實戰環境
• 「落山好快搞掂」:誤判郊區與市區距離
筆者強調:山上難覓水源,與其冒險,不如按「每小時約500毫升」基準攜帶水量,並預留20%緩衝應對突發狀況。
只要有合理懷疑的地方,搜索隊成員都會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進行搜索。圖中一眾成員為一宗離島失蹤的過案作搜索,必要時亦會深入荒郊的偏僻路線及海岸線搜索失蹤者。
每一宗失蹤事件,筆者都會以紙本地圖及電子地圖,策劃及製訂不同的搜索方案予各隊員分享。
獨自行山是香港行山失蹤的主要原因之一。搜索隊多次處理與獨行相關的失蹤個案,包括路線規劃不足、手機電池耗盡和迷路等。即使經驗豐富的獨行者,也可能因突發狀況而失聯,最終釀成悲劇。這些事件令家人痛心,也提醒大家獨行風險甚高。雖然獨行不一定增加意外發生率,但一旦出事,後果往往更嚴重。多人同行雖不能完全避免意外,但能及時提供援助,降低風險。
總結而言,要享受山野樂趣,需建立系統化的安全意識:
1. 裝備清單:至少攜帶1.5倍預估水量、頭燈、後備電源、紙本地圖
2. 路線規劃:參考漁護署難度評級,新手宜選已設置標距柱的路段
3. 結伴原則:盡量避免獨行,建議4人同行,預先將行程告知緊急聯絡人
4. 科技輔助:電子地圖只可用作輔助工具,不可取代基礎導航技能
香港山野危機往往藏於細節,唯有充分準備,方能將風險化於無形。下次出發前,不妨多問一句:「我嘅準備係咪足夠應對最壞情況?」
搜索隊成員各展所長。圖中搜索隊成員正在使用thuraya3衛星電話及業餘無線電對講機。
參考資料
- 高曉輝醫生:〈脫水〉。香港港安醫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