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yce Siu(香港大學「香港森林碳匯估算計劃」研究團隊成員、《城市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香港原生樹種的應用》合著者)
香港有超過二千種原生植物,當中近四百種為原生樹木,與本地的動物有著密切關係。原生植物是指在沒有人為干擾下自然存在香港的植物,而共生則可以理解為互相幫助的關係。
要理解何謂「共生」,先要了解他們各自的需要。樹木需要獲取生長所需的養份、抵抗外敵,以及傳播花粉及種子進行繁衍;動物則需合適的生境及食物。有市區的樹木管理中,常會用負面的角度看待蟲害,但在大自然中,植物卻位處生物鏈的底層,能為昆蟲和鳥類提供營養;其他動物又會以果實為食,幫助樹木傳播種子;而這些動物的糞便及屍體又會被其他生物分解,成為泥土中的養分。
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的果實。(攝:Joyce Siu)
樹木與環境中生物的關係可說千絲萬縷。一些植物有名為腺體的結構, 外形有些像一雙眼睛,有些像觸角,有些則是線形。這些腺體會分泌帶甜味的物質,作為「保護費」吸引動物取食並保護他們!這類腺體在大戟科的植物尤為常見,以白楸為例,其葉基有一對腺體,會分泌糖份吸引螞蟻取食,並借助牠們的力量趕走啃食樹葉的毛蟲。可是,有研究發現動物也會「背叛」植物,邊享受植物分泌的糖份,卻又對毛蟲等威脅視而不見!
正在吸食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葉上腺體的螞蟻。(攝:Joyce Siu)
鴨腳木是香港常見的樹木,其樹葉的小葉由一點向外掌狀排列。在野外,我們有時會看見它的小葉被摺成長筒形,旁邊的樹葉有一些咬痕,那很大可能是白傘弄蝶幼蟲的家!牠們的幼蟲以鴨腳木的葉為食糧,其他時間則躲在葉包之中。此外,鴨腳木也是少數在冬天開花的植物,是冬季的蜜源植物,能幫助蜜蜂和蝴蝶在食物較短缺的冬季中生存。
鴨腳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的掌狀複葉狀似鳥掌,故又稱鵝掌柴。(攝:Joyce Siu)
躲藏於鴨腳木葉包內的白傘弄蝶幼蟲。(攝:Dio Chan)
蝴蝶和蛾的幼蟲會吃掉樹葉,看似是樹木單方面吃虧,但這正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幼蟲亦是螳螂、蜘蛛、雀鳥及蝙蝠的獵物,支持整個生態系統;其成蟲訪花時又會替樹木傳播花粉,除了幫助它們結果繁衍後代,也有助增加基因多樣性。
除了蝴蝶和蜂類外,雀鳥也會替樹木傳播花粉。紅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每年於農曆新年盛開之時,都會吸引圖中的橙腹葉鵯、叉尾太陽鳥等鳥類前來吸食花蜜並為其傳播花粉。(攝:Dio Chan)
有些樹種可以進行自花授粉(即不需要其他植株就可受精結果),但其後代的基因與母株比較接近,具有相似特性,當遇到環境干擾或壓力時可能會集體受影響。而野生動物可以把地理位置較遠的植株的基因轉移過來,將有利的基因傳給後代,例如使後代有更佳的抗旱或耐濕的能力,因此基因多樣性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對樹木的存活尤為重要!
樹木的果實是許多野生動物重要的食糧,動物則會幫植物傳播種子。青果榕的果實像無花果,深受果子狸和果蝠等動物喜愛;南酸棗的果實有野豬取食,成其種子的潛在傳播者。
青果榕(Ficus variegata)果實的外形像藍莓,深受果子狸和果蝠等動物喜愛。(攝:Joyce Siu)
果子狸與青果榕。(攝:Kami Hui)
動物能將樹木的種子傳播到新的環境。浙江潤楠屬先峰樹種:在山火或其他干擾過後,深受鳥類喜愛的浙江潤楠的種子,會快速抵達這些剛開拓的生境,憑藉喜光的特性搶先生長。
二戰後,香港曾出現很多光禿一片的山頭,浙江潤楠善用了這個機會成為香港野外最常見的樹種!可是,香港其他較晚期出現的演替樹種(Late-successional species)的傳播卻很受限制,雖然獮猴、松鼠取食殼斗科樹種的果實,但卻不能幫助它們有效地傳播,然而已知會傳播殼斗科種子的長臂猿、大型松鼠等動物卻早已在本地滅絕,所以本地森林的修復仍面臨很大的挑戰 !
浙江潤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的果實。(攝:Joyce Siu)
樹林復育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我們早前就森林研究的成果出版《城市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 — 香港原生樹種的應用》一書,強調不同樹種的碳儲存潛力和生物多樣性價值,希望能鼓勵各界在市區種植原生樹種,同時為不同生物提供食物,提昇市區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