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綠惜地球
香港的植林工作始於19世紀中後期,最初是為了改善香港島荒蕪的山嶺。及至戰後政府進行大規模植林,除了希望恢復戰時被毀的林木,更希望保護水塘集水區,以免水土流失令沖蝕下來的沙泥堵塞水務設施,保障香港的食水儲備。
為了儘快恢復植被以保護水土,當年引入了不少外地樹木品種作為「先鋒樹種」,包括不少人都聽過的「植林三寶」——即是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愛氏松(濕地松)。這些由外地引入的樹種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在光禿禿的劣地上,比本地品種能更快達到綠化成效。
早前的植林品種台灣相思已開始老化。
三種「先鋒樹種」之一的紅膠木呈老化跡象,樹冠稀疏及有不少斷枝懸掛。
八十年代的植林策略開始有所轉變,本地原生品種重新獲得重視。原因自七零年代,大量松樹因感染松材線蟲(一種針對松屬植物的寄生蟲)而死亡,令大家反思過分依賴種植單⼀品種的風險,而生物多樣性本身有避免集體感染病蟲害的好處。另一原因是,當年廣植公路旁和郊野的台灣相思,其實壽命只是大概五十歲上下,戰後建立的台灣相思樹林開始出現老化狀況,包括斷枝甚至倒塌。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原生植物的多樣化花果是本地野生生物的食物來源,透過重建多樣性高的樹林,可吸引更多昆蟲、雀鳥、動物在樹林覓食棲息。
因此,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於2009年開展「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於現有的外地品種植林內種植原生樹種,目的是提高植林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價值。每年亦會劃定合適的植樹場,邀請環保團體參與管理,每個植樹場之管理年期為5年。
苗圃的樹苗約為1至2年大。
綠惜地球亦有參與計劃,自2016年起,至今已完成或正在管理14個植樹場。我們主要工作流程包括:
- 場地準備
評估樹林內樹木的狀況,劃定具體種植範圍,揀選出需「退役」的外地品種樹木,交由漁護署進行疏伐,騰出的空間就用來種植新的樹苗。 - 樹林設計
根據植樹場的環境及不同樹苗品種的生長需求,揀選合適的原生樹苗品種。有時更會因應不同生物的飲食及棲息習性而挑選合適的品種,以吸引牠們到訪覓食。 - 種植原生樹苗
植樹會於春季進行,和暖而濕潤的天氣有助樹苗穩定生長。 - 樹林護理及調查
植樹後,需持續觀察樹苗生長情況,每年需進行一連串的護理工作,包括施肥、除草等,以提高其存活率。每年亦會進行生長調查,了解不同品種的生長情況。在資源許可下,部份植樹場亦會進行生態調查,評估植樹場的生物多樣性變化。
公眾參與植樹活動,栽種本地原生樹種。
漁護署於植林範圍附近豎立解說牌,解釋疏伐及樹木枯死後的養分循環。
所謂「十年樹木」,對於很多原生品種樹苗,十年只是很短的時間,樹林至少要廿年以上才漸踏入成熟期,但不少樹苗或在中途已敵不過各種威脅,比如山火、人為破壞、近年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而帶來的持續酷熱、乾旱和強颱風,都減低樹苗的存活率,甚至⼀夜間將所有植林心血化為烏有。所以綠惜地球將植樹護林的工作,著重加入公眾參與及教育成分,讓更多人體驗植樹背後的故事,更懂得珍惜香港郊野的樹林。
參考資料
- 饒玖才、王福義:《香港林業及自然護理-回顧與展望》。天地圖書。2021
- 政府新聞網:立法會一題:受病害感染松樹。2024
-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