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y Law(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哲學博士)
香港雖然沒有駭人的地震,但仍有颱風、山泥傾瀉等自然災害。位於亞熱帶地區的香港雨量充沛,過去10年平均每年總雨量約2,400毫米。今年天文台已五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8月5日更錄得逾368毫米雨量,打破自1884年以來8月份單日最高降雨量記錄。
香港每年平均約有三百餘宗山泥傾瀉事件。最觸目驚心的可算是1972年寶珊道和去年的石澳道,事故造成道路房屋損毀及人命傷亡。在香港,許多房屋處於山地之中,故此山泥傾瀉的補救措拖只集中處理民生經濟,而林木與生態損失往往被忽略。從過去的田野考察得知,禿地的環境條件不利種子發芽及幼苗存活,不少山泥傾瀉殘痕20年內也無法變回森林。植被在山泥傾瀉干擾後如何自我調節,修復成林所需的時間在學術界鮮有探究。
香港的郊區時會發生山泥傾瀉。(攝:Parks and Trails)
作為生態學者,因想多了解森林的韌性:森林是否遭遇突變時便不堪一擊,而森林的存在能否同時抗衡一些災害的發生。於是我便著手整理香港過去逾90年的山泥傾瀉數據,結合衛星與三維光學雷達,分析山泥傾瀉後的森林恢復軌跡和山泥傾瀉發生的機率。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的山泥傾瀉在草坡或灌木叢發生,一般需時40年才能長成樹林。若山泥傾瀉殘痕長成森林,可減少63%山泥傾瀉復發的機率[1]。殘痕旁的森林亦有助加速殘痕恢復的速度及成林的狀態。既然森林如此重要,災後的生態修復更需有系統地計畫。
山泥傾瀉實驗樣地。(攝:Kay Law)
造林不止需要考量種植時植被的覆蓋率,還需考慮成林後的生物多樣性及保持複雜結構,以穩定生態系統。當然,前提是預先了解該品種能否抵抗禿地高溫乏水暴曬等惡劣環境,免得種樹枉成殺生,故此選擇適合的物種成了生態修復的關鍵。2020至2022年間,我在香港數處山泥傾瀉斜坡實驗種植40種不同的本地樹木,希望找出最能適應禿地環境的物種。一些種子較大及晚期演替的物種如殼斗科在禿地中發芽率最高[2]。早期演替的樹種如梭羅樹、假蘋婆、短序潤楠,雖然發芽率較低,但生長速度快,兩三年內可達成年人高度。混合種植各類型生長策略的物種有助生態修復,達到平衡生態多樣性與盡快成林以達致減少山泥傾瀉發生的願景。
殼斗科樹木的果實。(攝:Parks and Trails)
實驗中用上不同大小的種子。(攝:Kay Law)
在山泥傾瀉的禿地上種植,可謂「粒粒皆辛苦」。實驗一開始便遇上連場大雨,山泥傾瀉復發,沖走淹沒不少種子。一部分的實驗需要重新進行,從頭在香港各處山頭收集果實、處理種子,一個月內再重新種植。每月的監察工作更需徒手攀爬50度斜坡,與種子們一同感受烈日下的40度高溫,與蚊蟲搏鬥。幸好現今科技發達,我亦曾嘗試利用無人機搭載種子球(用泥土包覆種子)在斜坡上播種,成效不俗。日後再作大規模森林種植可以考慮同樣方法,以減少時間成本及人力資源。
用作播種的無人機。(攝:Kay Law)
陡峭的斜坡。(攝:Kay Law)
生長迅速的樹苖。(攝:Kay Law)
參考資料
- Law, Y. K., Lee, C. K., Chan, A. H., Mak, N. P., Hau, B. C., & Wu, J. (2024). Unveiling the role of forests in landslide occurrence, recurrence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61(9), 2033-2046.
- Law, Y. K., Lee, C. K., Pang, C. C., Hau, B. C. H., & Wu, J. (2023). Vegetation regeneration on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in Hong Kong: Direct seeding of native species as a restoration tool.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34(3), 75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