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雪媚(香港觀鳥會)
那年夜晚,維港兩岸依舊燈火輝煌。中環一間酒店的玻璃幕牆,倒映著五光十色的燈影。突然,「咚」一聲,一隻近40厘米長的董雞猛然撞向玻璃,墜落地上。在繁囂鬧市裡,這來不及被聽見的悶響,在城市喧鬧中瞬間淹沒。
中環一幢玻璃大樓倒映出城市燈影。(攝:香港觀鳥會)
以上畫面,只在2024年9月某個夜晚閃過我腦海,感覺卻似曾出現在眼前。當時我收到消息,有隻董雞在中環撞上一間酒店的玻璃,需要送往嘉道理救治。我不在現場,所以「無片無真相」,但現實中的鳥撞玻璃事件,往往就是這樣「悄然無聲地」發生。
野生鳥類面對最大的威脅,無疑是生境的直接喪失,因此,守護牠們的棲息地,必然是香港觀鳥會(下稱鳥會)最核心的目標。
在我加入鳥會保育部的第一年,正值政府展開「土地大辯論」,提出多個土地開發選項,涉及郊野公園、濕地、農地等鳥類重要棲息地。那一刻,我不禁爲香港生態的茫茫前路而感嘆。
鳥撞玻璃是我加入鳥會翌年才開始接觸的議題。當時接獲公眾報告,發現多隻雀鳥橫屍在玻璃圍欄旁,我這才搜集關於鳥撞玻璃的資料,發現本港早有類似報導,也有熱心鳥友曾嘗試在鳥會討論區收集本地案例。
北灰鶲
2021年9月12日,我遇上人生中第一具鳥撞玻璃屍體,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假日的清晨,我正由青衣公園匆匆前往青衣城。抵達入口前,路上一團深色物體引起我的注意。我立即取出望遠鏡觀察,竟是一隻死去的遷移鳥——北灰鶲。
青衣城外的北灰鶲是我遇上的第一具鳥撞玻璃屍體。(攝:香港觀鳥會)
牠在鳥界有個花名,叫「大眼仔」,大概是因為牠醒目的眼睛吧。北灰鶲是春秋過境遷徙鳥,也有部分會留港度冬。相信這隻個體是因看見青衣城的鏡面外牆所反映的青衣公園才誤撞致死的。
青衣城的鏡面外牆能反射出青衣公園的景象。(攝:香港觀鳥會)
說來巧合,那一年鳥會剛好收到加拿大一間鳥類保育機構的邀請,參與「全球關注鳥撞玻璃」行動。我們決定響應他們的號召,開始在本地向公眾推廣「全球鳥撞地圖」以收集數據。
藍歌鴝
2022年9月18日,陽光下有一抹寶藍色靜臥在大埔那打素醫院玻璃幕牆下。那是一隻藍歌鴝幼鳥。同一星期,九龍城一間學校也有一隻藍歌鴝幼鳥倒臥在玻璃窗前
牠們本應由北方的繁殖地南下至南亞或東南亞一帶度冬,卻在香港成了玻璃下的亡魂。牠們的生命就這樣定格在「鳥生」首趟遷徙旅程,無緣度過故鄉的春天。
過境遷徙的藍歌鴝在大埔疑撞玻璃死去。(攝:Thomas Lau)
普通翠鳥
2023年9月,調查員發現一隻受傷的普通翠鳥倒在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的玻璃幕牆下。牠仍閃耀著鮮藍色的背羽,與毗鄰未圓湖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
普通翠鳥背部中央有鮮藍色的羽毛。(攝:James Kwok)
這種常見於市區池塘與公園的小型翠鳥,人稱「小翠」。牠那熟悉的名字,卻多次出現在鳥撞玻璃的名單中。
栗背短腳鵯
你曾在行山時遇見一群吵嚷的栗背短腳鵯嗎?牠們常集體覓食和飛行,據說有利牠們在野外生存,但誰又料到這種生存之道,在玻璃前卻毫無用武之地,反而令牠們一起踏上黃泉路。
栗背短腳鵯的背部大致呈栗褐色,喉和腹部白色,具有不明顯的黑色冠羽,常成群活動。(攝:香港觀鳥會)
2022年11月,有市民在金鐘一座以玻璃幕牆設計的廣場外,發現11隻栗背短腳鵯集體死亡。牠們是2022至2023年間,本港撞玻璃紀錄最多的五大鳥種之一。
2024年11月12日,在荔枝角發現8隻栗背短腳鵯集體撞擊玻璃死亡。(攝:香港觀鳥會)
這五種雀鳥的悲劇,仿佛在告訴我們鳥撞玻璃並非個別事件,而是一個持續、普遍、且被忽略的致命鳥類陷阱。
為減少悲劇再次發生,現有建築物可於玻璃向外表面安裝符特定要求的防撞視覺標記,例如圖案貼紙、鐵欄或垂簾等。此外,改動室內燈光的照射角度、調校色溫、控制使用時間,以及在夜間拉上窗簾或百葉窗等措施,亦有助減低遷徙鳥因人造光源而迷失方向的機會。
在玻璃向外表面加上合符大小和間距要求的標記,能減低九成鳥撞風險。(攝:香港觀鳥會)
若你想進一步了解本港的鳥撞玻璃狀況,歡迎翻閱《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
如果你想為野鳥做些什麼,可以參考〈鳥撞玻璃公民監測指南〉,一起報告社區個案,推動落實更多防鳥撞措施。
如市民發現鳥撞事件,可將「鳥撞卡」平放在雀鳥或鳥撞拓印(如羽粉、羽毛或排泄物)旁邊拍照記錄,並連同其他所需資料向鳥會報告。(攝:香港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