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發展邏輯:城鄉共融還是產業帶動?
Published on 24.06.2025

文:Steffi Lau(環境保育工作者)|攝:Parks and Trails

 

自北部都會區的概念面世,多個發展願景應運而生,包括「保育生態、城鄉共融」。願景固然美好,但實現這個願景須先推翻哪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展邏輯?北部都會區距離這願景又有多遠?

要談論城市發展的生態及鄉郊保育,必讀的是 Ian McHarg 1971 年的經典著作 Design with Nature。園景建築出身的 McHarg 重視生態、生境、地質等自然系統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卻看見歷來大城市發展皆視自然為人類活動的配襯,以征服自然、開採資源為目標,填平沼澤、砍伐山林等工程比目皆是,犧牲生態功能來換取經濟利益。Anne Whiston Spirn 在經典文章 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Renewing the Great Tradition 中亦有類似觀察,評價這種心態是視自然為掌控對象,認為城市利益凌駕於自然。因而,城市發展的討論普遍視鄉郊為城市之對立面,認為犧牲自然是進步的必然過程,因此往往先有發展計劃,再另尋方法補償損失。

自然生態在都市擴張下一直被受威脅。

在北部都會區,率先讓步的是后海灣一帶的生態系統。作為拉姆薩爾濕地,后海灣擁有魚塘、紅樹林、沼澤、潮間帶泥灘等生境,集紓減水浸、穩定海岸線、提供棲息地等生態功能於一身。為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拉姆薩爾濕地的毗鄰範圍亦劃為濕地保護區、濕地緩衝區。然而,濕地保育公園系統可行性研究的完整結果尚未公佈,新田科技城的法定圖則便搶先通過,確定現存魚塘將被填平發展,可見城市發展為先的規劃心態。更甚者,為解決建築物阻礙候鳥飛行路線的問題,竟僅預留闊300米的飛行走廊,卻不考慮噪音、光污染等因素,可見掌控自然規律以遷就城市發展的企圖。比起「保育生態,城鄉共融」,顯然「產業帶動,基建先行」才是發展主軸。

鄉野舊物是否必須被都市和創新所取代?

談到將鄉郊發展成國際都會區,北部都會區絕非唯一例子。綜觀全球,這屬於近數十年冒起的建設「世界都市」論述 (world city discourse),進行大範圍的總體規劃 (master planning),透過發債、借貸、公私合營發展等融資手段,在區內大量投資單一產業(如創新科技),並承諾帶來長遠經濟回報。然而,投機買賣過程中被犧牲以換取「世界都市」聲譽的,是自然資源、鄉郊經濟產業,以及土地使用者的生計。 這種發展慾望背後還隱含城市必然生活理想,鄉郊必然不值嚮往的價值觀。於是,城市發展藍圖便能以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等願景作招徠,形成此全球盛行的發展邏輯。

「城鄉共融」是可實現的發展願景還是水月鏡像?

北部都會區正是以「國際創科新城」為願景,規劃出單用作創科產業的新田科技城,又考慮不作招標而批地予龍頭創科企業,以吸引境外創科企業進駐,帶來經濟利潤。為達至整體規劃,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容許擁有劃作私人住宅、產業發展等土地的業權者原址換地發展,政府不需收回土地並重新招標,以「善用市場力量」、加快發展。同時,政府擬推出「地花」,預售平整中的土地,為前期工作提供資金。被發展取代的則是自然環境及漁農業。北都雖有農業規劃,方向卻是「農業現代化」、「現代化水產養殖」,貫徹科技發展的主軸,取代扎根該區的個體獨立漁農戶。種種發展策略正與上述論述不謀而合。

那麼,我們該如何思考城市發展?Spirn 指出城市自然本為一體,自然本不威脅發展。但若人類建設城市時不承認城市為自然一部份,則會衍生一連串代價高昂的問題。與其待問題出現再逐一解決,不如於建設城市時先考慮自然規律,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相得益彰。正如許多原住民群體相信,視自然為生命之源、尊重並守護大自然才可讓社群長遠發展。

城市發展與保存自然環境不必相悖。

 

參考資料

  1. Goldman, Michael: “Speculative Urbanism and the Making of the Next World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 35, no. 3, 2011, pp. 555-581.
  2. McHarg, Ian L.:Design with Nature. [1st ed.]. Garden City, N.Y: Published for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y] the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Print.
  3. Spirn, Anne W. :”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Renewing the Great Tradition.”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vol. 5, no. 1, 1985, pp. 39-51.

 

訂閱《園徑眾生》電子通訊,以電郵取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