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覺如(生態保育工作者)| 攝:Parks and Trails
政府在去年二月初公布新田科技城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並計劃在2026至27年度填平魚塘,迎來北部都會區生態保育首個重大打擊。隨著這個巨大發展項目啟動,更多挑戰將接踵而來,如何將環境影響減至最低,保護生態敏感地帶,是急須探討的課題。
北都範圍內的生境豐富多樣,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十分重要,亦提供許多生態服務。位於西北面,由潮澗泥灘、魚塘、紅樹林等組成的后海灣濕地,是遷徙性候鳥的中途補給站,亦是香港可能只剩十多隻的哺乳類動物水獺的最後棲息地;濕地亦能儲存二氧化碳和防洪,有助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此外,分布於坪輋、打鼓嶺等的農田,不單生產食物,亦為全球極度瀕危的禾花雀、本地瀕危的彩鷸等鳥類提供棲身之所。
政府在四年前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積極保育」為其中一項規劃原則,並建議收回私人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可是,政府最終決定填平90公頃漁塘發展新田科技城,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面積將因此比原構想大幅減少三成半。此外,三寶樹與蠔殼圍相連的濕地將被新田科技城分割開,生態連貫性受損,進一步縮窄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環保團體質疑填塘的必要性,政府則認為受新田的地勢所限(東北和東南面都是山),唯有填塘才能開發足夠的創科土地。
新田魚塘。
在魚塘上憩息的普通鸕鷀,居中有一隻斑魚狗。
被列為易危物種的白頸鴉。
北都發展與保育之間充滿張力,新田科技城只是其中一個較突出例子,另外還有北都公路的走線將非常貼近濕地保護區,坪輋和打鼓嶺新市鎮發展可能威脅具生態價值的農地,預料爭議將陸續發生。政府既然認為建設北都是勢在必行,又承諾過積極推動保育,便應採取具體行動,釋除各界疑慮。
政府必須在各項目的設計和施工細節下功夫,盡力減低環境影響,過程亦須聽取具專業知識的持分者的意見,而非閉門造車。例如新田科技城的環評報告,被批評研究方法有缺陷,因而低估填塘對水獺的威脅,更可能導致日後補救措施不足。政府其實應該在進行環評前,先請教專家如何進行水獺生態調查,提升研究的科學性。環評報告又指建築物可能防礙雀鳥飛行,提議建設飛行走廊,但有保育團體指並非所有雀鳥懂得穿過走廊,政府日後應邀請團體參與設計,合力尋求解決方案。
新界北面的土地是香港非常珍貴的資源,政府將之變成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特首李加超施政報告的用詞)的同時,亦必須盡力保護自然生態,為香港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