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麥希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 攝: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在平靜蔚藍的大嶼山海面上,遠處一粒白點一閃而過,近看之下,原來是白海豚露出粉紅色背鰭,升上水面呼吸,再流暢地擺尾潛回水中;另一邊廂冒出了一彎灰黑色像車胎般浮沉的江豚,還來不及看清牠的面貌,一下急促的呼氣聲後,逐漸遠離並消失於眼前。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是兩種本地常見的野生鯨豚,皆以香港水域作為主要棲息地,如香港人的左鄰右里。縱使研究員在海上與牠們短暫相遇,但能一窺本地珍稀鯨豚的蹤影,在記錄表上寫下觀察資料,對未來保育或許能起關鍵作用。
中華白海豚的正式名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初生時呈灰黑色,在成長階段灰色慢慢褪去,身上滿佈斑點,成年時斑點減少,逐漸露出粉紅的顏色。
江豚的正式名稱為印度太平洋露脊鼠海豚,屬於鼠海豚科,全身灰黑色,體形較白海豚細小,沒有長長的吻部和背鰭,因其膽小怕船、晝伏夜出[1]的習性,在野外觀察江豚並不容易。
香港與鯨豚的緣份不限於此,過去曾有逾十種外來物種快閃香港水域的記錄[2,3,4],包括大型鬚鯨——座頭鯨、布氏鯨及神秘的朗氏印太喙鯨,和體型細小的偽虎鯨、瓶鼻海豚、短肢領航鯨、飛旋海豚、長吻真海豚、熱帶斑海豚及侏儒抹香鯨等。各種罕見鯨豚在香港海岸出現令人又驚又喜,但牠們大多因迷路或身體有毛病才現身,減少人為干擾有助牠們存活和重返合適棲息地的機會[5]。無可置疑,這些本地和外來的海洋生靈,不單在提醒我們鯨豚家族的奇妙和多樣性,也在告訴我們保護海洋棲息地的重要性。
在香港水域曾出沒的非本地鯨豚物種,包括在東博寮海峽——鶴嘴附近出現的座頭鯨(左上)、在大澳水域發現的朗氏印太喙鯨(右上)、經過大嶼山以北水域的偽虎鯨群體(左中)、果洲群島以東外海的瓶鼻海豚群體(右中)、南丫島水域的長吻真海豚(左下)、在黃金海岸一帶出現的熱帶斑海豚(右下)。
在香港一年四季可見的白海豚,偏好淺水近岸河口環境,而大嶼山鄰近珠江河口,豐富的漁獲吸引牠們在大嶼山水域覓食、相聚社交、繁衍後代和成長。自有市民在計劃興建新機場的赤鱲角島附近發現白海豚蹤影,鯨豚生態研究從此在香港展開 [6],政府亦成立第一個白海豚保護區——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7],對捕魚活動和船速施加限制。2003年漁護署的調查發現,其時最多白海豚生活的北大嶼山棲息地,連同西面及南面水域,香港水域共有188條白海豚出沒[8]。
可是研究員陸續發現白海豚身負各種傷痕——被漁網纏繞割傷、被船隻螺旋漿切傷、感染皮膚病、幼豚夭折,而大型填海工程如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東涌新市鎮計劃接二連三在其棲息水域內動工,導致牠們永久失去重要棲地,亦飽受水質污染和水底噪音影響。白海豚的目擊率自2014年起直線下滑,即使拖網漁法被取締、漁護署及相關工程按環評規定於後期相繼設立保護區亦無補於事[9]。2023年同樣的調查發現香港水域僅餘34條白海豚[10],近廿年間數量大減逾八成,熱點北大嶼山反成最少白海豚使用的水域,在廣闊的保護區範圍內亦難再覓豚蹤,白海豚的棲地大幅縮水,近年主要集中在大嶼山西面及南面的近岸生活。
白海豚希希(個體研究編號NL286)年幼時被漁具纏繞[11],在媽媽的陪伴下繼續在香港水域生活,後來成功自行掙脫漁網,亦成為獨當一面的海豚。
白海豚V仔(個體研究編號WL79)的尾部和頭部在不同時期被漁網纏繞,研究員在2025年仍觀察到V仔與其他白海豚同伴在本港水域生活。
一條中華白海豚屍體在機場第三跑填海工程附近的海面被發現。
海豚復育工作未見起色,餘下的白海豚未來仍要面對許多新挑戰——計劃中的北大嶼龍鼓灘填海[12]和遊艇會設施[13]、南大嶼新碼頭和海上交通遊樂配套[14]等。另一群本地常見的江豚所面臨的困境不亞於白海豚,發展計劃範圍不單與其大嶼山南岸和離岸島嶼的主要棲息地重疊,而交椅洲大型填海計劃[15]也擬在其大嶼山東面生境進行。每個近岸工程計劃對香港的鯨豚來說都猶如計時炸彈。
研究員每次出海考察都會收集鯨豚群體的目擊資料,以便掌握和追蹤香港鯨豚的生活近況,為牠們發聲。
鯨豚的出沒如海洋健康的指標,其消失反映著香港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衡。研究員持續收集海上資料和追蹤鯨豚的生活近況,期望運用科學數據為鯨豚嘗試拆除一個個的計時炸彈,亦為推動保育措施和公眾教育做準備。只要我們不忘注視這片海,將來仍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海豚躍身擊浪覓食、江豚媽媽攜幼生活。香港鯨豚的命運,仍緊握在我們手中。
我們恆常舉辦大嶼海豚導賞團讓公眾參與,並遵從觀豚守則一起尋覓豚蹤,重新探索這片香港人與野生鯨豚共享的海洋家園。
參考資料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自然探索學會:《江豚的微笑》。2011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鯨出沒注意—曾在香港出現過的鯨豚品種》。2010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水域首次發現罕見喙鯨游經〉。2024
- 漁農自然護理署:〈非本地居住的鯨豚物種〉。2025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鯨豚的「擱」度》。2016
- 香港鯨豚研究計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中華白海豚:香港的一顆明珠》。2004
- 漁農自然護理署:〈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2025
- 漁農自然護理署:〈監察香港水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2003-04)〉。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2004
- Yuen, N. L., Leung, F., Chau, K. T., Hung, S. K., Lee, S. Y., & Tai, A. P. K. (2025). Examin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hind the declining occurrence of dolphins in Hong Kong waters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13, 117655.
- 漁農自然護理署:〈監察香港水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2014-15年度至2023-24年度。2025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豚在野—希希大冒險》。2012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救救白海豚 反對龍鼓灘填海〉。2024
- NOW 新聞:〈機管局擬北大嶼山海岸建「遊艇港灣」 保育團體憂損海豚棲息地〉。2025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我們不要「破壞嶼南生態的康樂走廊」〉。2024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以下13個理由話你知,為何明日大嶼不能填,也填不起?〉。2023